“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高峰論壇”是「中國室內設計周」的標志性品牌活動,本次論壇以重啟·未來為主題,邀請了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王中 ,日本著名產品設計師、樣子生活合伙人設計總監桑野陽平進行了主題演講。直面中國室內設計重大課題,打造與世界設計藝術積極對話的學術高地,對探討的內容發表了具有建設性意義的觀點。
掃碼回看中國室內設計高峰論壇
主題演講嘉賓 樣子生活合伙人設計總監 桑野陽平 ▲
大家好,我是桑野陽平,很高興在這里和大家見面。今天,我帶著對室內設計的一個思考來和大家進行分享。
盡管我本人是產品設計出身,但是最近也接觸了很多空間設計這樣的工作。因此,我將從一個產品設計的視角解讀一下我對空間設計概念的理解。我要與大家分享的室內設計概念的關鍵詞是—貼近人的空間設計。針對此次活動的主題“重啟未來”,下面我將與大家進行關于未來設計的解讀。
首先,我想與大家一起回顧一下關于室內設計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世界)結束了以漫長戰爭為主旋律的黑暗年代,步入和平時期。在這一時期里,由于大家的需求,終于產生了室內設計這樣的一個主題。從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剛剛進入和平時期,大家對于和平、喜悅的追求,因此(這一時期的)設計趨于鮮明、明快與夸張。到80、90年代,由夸張、明快的設計回歸到鄉村、POP的風格,大家追求更加簡潔。進入二十一世紀初,大家對簡潔設計更加推崇,對飾品設計更加重視。到了2010年,室內設計更加簡潔、內斂。來到2020年,伴隨著社交軟件、社交網絡進步,我們的生活方式迎來了自傳播時代。大家可以把自己生活方式、家居傳到網絡上。因為我們的穿著打扮,對時尚的追求,可以輕易被世人感知到、看到,所以我們穿著因能被他人看見而精心裝扮。到自傳播盛行的時代,家居也輕易上傳到網上,也可以被大家看到,跟穿著打扮是同樣的道理,家居因能被他人看見而用心布置。在這個時代,我們很輕易的可以通過網絡看到很好的設計,通過這些好的設計提升當代人對審美的要求。
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我們的生活被限制住了,大多數時間內并不能外出。這樣的情形,其實很像北歐。因為緯度限制的原因,北歐大部分時間很寒冷,接近半年時間里都是比較暗的,所以大家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室內度過的。他們更加用心打磨室內裝飾,比如說光線、顏色、家具等配飾,這樣就產生了斯堪的納維亞的設計風格,這也可以作為當代在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對于家居設計的一個思考。在后疫情大背景下,我對設計的思考是貼近人的空間設計。
我們生活的場所是在都市里,都市就要考慮建筑的效率,要為更多人提供住宅條件。所以多數住宅大部分是比較密集的,會像很密集的四方籮筐、小箱子一樣的感覺。我們生活在猶如四方箱子的空間里,真的是我們人類想要的空間嗎?我們可以作一個這樣的比喻,把我們住的房間當做我們的衣服,比如說我們把這樣的衣服穿到一千層甚至更多層,窮極服裝的形狀,其實最適合我們人類的家的形狀也就呼之欲出了。也就是說適合人類居住最舒服的形狀,應該是這樣一個圓弧的形狀。
我們追溯一下房子的歷史,在很久很久之前的狩獵時代,我們的房子是貼近自然、貼近人類需求,是有圓形弧度的外形。與人一樣,動物在筑巢的時候也會本能地筑造一個能夠讓自己居住在里面最舒服的形狀的家。(我們)就有了這樣一個概念,人和動物會其實會本能的打造一個更適合我們的家,一個居住起來更舒適的圓形外形。由此推導出來,對于設計評判標準來說,用符合我們人體曲線的設計作為評判標準才是正確的。這就是我最近對于空間設計的思考,用人體作為評判設計的標準。
這把椅子是我當時設計的作品,設計理念以人體作為主題,貼合人體后背優美曲線打造椅子后背。首先它非常美觀,也很貼合人體,使用起來非常舒服。現在回歸我們的話題,用人體作為設計評判的標準,首先曲線非常優美,其次非常貼合人體曲線,這樣我們使用起來就非常舒適。在設計家具邊角弧度的時候,我會利用人體貼合的曲線取角度。家具我們會經常使用,有貼合人體的線條,我們使用起來才會更加舒適。
下面我們來到素材這一方面,我認為與人體更貼合的素材是木材。木材作為空間設計、內裝設計比較重要的材料,是在很久之前就被我們應用到家具和室內設計里面了。為什么我們會將木材應用到空間設計里并且喜歡這一種素材呢?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兒,木材的顏色和全球人類的膚色是非常接近的。從溫度這個維度來思考,人體體溫經常維持在是36-37攝氏度之間。這樣一個時代,我們更喜歡在室外,享受陽光沐浴。所以我們的地理位置接受太陽照射,對體溫也是有影響的。木材生長的緯度和它顏色相近的人類生存緯度是非常接近的。當我把北歐、亞洲和非洲室內設計的圖片放在這里時,我發現北歐、亞洲和非洲的室內設計顏色整體色調與它所處緯度的人類膚色是非常接近的。在亞洲一般很喜歡用橡木,橡木是黃調的顏色,非常貼近我們的膚色。我總結出來,木材生長的緯度與同緯度人類的膚色是非常接近的。人類選取與自己本身膚色很接近的木材來打造我們的家時,更能增加我們的安全感。最近很流行“親生物”設計理念,會使用自然界顏色,還會使用到自然界自有的形狀。那么,我們這樣本能的追求自然界形狀和顏色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從很長的視角來看,其實城市的形成也就是近三百年的事情。之前的七百萬年前,我們都是居住在森林這樣的自然環境中。在漫長的七百萬年間,我們居住在森林里,我們看到的顏色是綠色,接觸的形狀是大自然界自然的形狀。這部分記憶,可能已經深深烙印在我們人類的DNA里面了。雖然在近300年前我們居住在城市里,但是其實我們身體自帶的DNA或身體某一個部分時刻在呼喚我們對自然界形狀和顏色的追求。
下面,我們來到光線部分。我們在布置家里面光線的時候,當我們看到右邊日出的圖片,我相信所有人看到這樣自然的光線都會非常的感動。那我把它遷移到室內設計里,模仿日出的光線,大家在這樣的環境里去生活,時常會非常的感動,也會非常的舒適。另外一個有趣的發現,亞洲人和歐美人瞳孔顏色是不一樣的,那么我們看到的風景顏色是否一樣呢?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我也做了一些調查,歐美人因為瞳孔顏色非常淺,他們對光線的吸收比亞洲人要強一些,對光線更敏感一些,歐美人經常會戴著墨鏡是有原因的。由于瞳孔顏色不同,對光線吸收不同,他看到的顏色深淺也不同,所以歐美人的室內裝飾大部分采用比較暗的顏色,亞洲大部分采用比較明快的顏色搭配。在這里,我想說明的一點是,比如說在歐美每年會發布流行色,亞洲人在選取流行色進行設計的時候,我們并不能照搬流行色,而是要加入對于亞洲人對顏色的審美進行思考之后,再去運用這些顏色。
在我們生活中,在直線條、方正的家里面生活著有線條的我們。與我們最貼近的衣服、用具、移動家具、定制家具,這樣設計的順序應該以人類貼合度慢慢改進曲線。在這里我想說明的是,我們在設計室內家居的時候應該以人作為室內設計的基準,通過人的延展,慢慢從衣服、用具、移動家具延展開來的內裝設計,才是更符合人類舒適度的設計。在傳統的室內設計中,一般先有房子,之后根據房子進行內裝,之后包括選取地板的顏色,購買家居,再到買一些用具,最后到搭配什么樣的衣服。這樣,其實我們一開始就被圈定在一個四方盒子里的思考方式,我覺得這是不可取的。我認為應該要從人出發,更加貼合人,再考慮到用具、家居、內裝。從這樣的順序考慮,才是更符合人類需求的。我們人類一天24小時中,除去外面工作的12個小時,待在家里的12個小時,基本上8小時在床上度過(睡覺),3小時是坐著的姿勢(看電視、休閑),另外1小時是站立的姿勢。因為我們在家的時間,絕大部分是躺著和坐著的狀態,與我們接觸的被子、衣服、沙發面料就尤為重要。我這一次與大家分享的切入點是:貼近人類的設計。那我會在設計時,比如說布料里面,我會加入更多的人體要素。對于今后設計發展的趨勢,我認為加入了更多對于人類的思考,對于自然要素的抽取,這樣的室內設計更能喚起我們在體內對于自然向往的DNA。這樣的設計,我認為是今后的發展趨勢。
這樣的“以人為本”的設計,是90年代比較盛行的設計理念。之前我們倡導“以人為本”的設計潮流,現在我將倡導新“以人為本”的設計潮流,新在哪里?它不僅是我們人類在使用時的便利性,更要考慮到能喚醒人類的共鳴,使我們更加舒適的生活,這是我這次要與大家分享的重點。在疫情之后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們更注重自己的家、自己的家庭、家人和朋友,更加注重自己的內心。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產生了新“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以上文章根據2020年12月1日桑野陽平先生
在中國國際室內設計高峰論壇演講編輯而成,內容有所擇選修改)
Copyright © 2018. 中國室內裝飾協會 京ICP備09065725號
電話:010-88312032\88312052\84132711 傳真:010-88312089 E-mail:info@mail.cida.gov.cn
地址: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車公莊大街9號院五棟大樓C座803室 郵編:100044